FC技术发明并发展的过程中,陶瓷基板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但是,陶瓷基板成本较高。为了降低成本,近年来人们致力于提高传统低成本层压有机封装基板的性能,使用的方法包括研发多层层压基板、消除基板核心等。在FC的三维封装发展中,还应用到硅基板。
SLC是当今非常流行的低成本有机封装基板的基础技术,如下图所示,基板上的叠层(Build-up Layer)通过微孔垂直连接以支持FC互连。
下图展示了FPGA芯片,其中的TSV转接板(厚度100μm)有四层顶部RDL:三层Cu大马士革和一层Al。FPGA芯片之间的10000余个横向互连主要通过转接板上的0.4μm间距RDL进行连接,RDL和钝化层的最小厚度为1μm。每一个FPGA具有超过5万个节距为45μm的微凸点,对应的TSV转接板上有超过20万个微凸点。
TSV转接板的制造流程如下
◆
①将光刻胶涂覆到裸Si晶圆上,利用掩膜板经过曝光后确定TSV孔的位置,并对其进行显影工艺;
◆
②采用激光或深反应离子刻蚀(Deep Reactive Ion Etching,DRIE)工艺刻蚀形成符合设计要求的TSV孔;
◆
③由于Si是半导体材料,为了防止TSV漏电以及TSV间的串扰,必须在TSV孔壁上制作SiO2绝缘层,因此需要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(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,PECVD)的方法将SiO2绝缘层沉积至TSV孔内壁上;
◆
④为了防止填充材料与SiO2或Si之间发生相互扩散,使用PVD方法进行阻挡层的制作,阻挡层的材料一般为Ti、TiN或Ta;
◆
⑤若在后续TSV中导电材料填充的过程中使用电镀工艺,则需使用PVD方法在阻挡层内壁上沉积一层Cu种子层,这是由于电镀工艺进行的前提条件为结构导电,因此需要在阻挡层表面覆盖一层种子层作为导电层,而最常用的TSV种子层材料为Cu;
◆
⑥TSV孔的填充方法不止一种,包括采用电镀方法填充Cu、Ti、Al或焊料,采用溅射方法填充W,或者采用真空印刷方法填充聚合物等;
◆
⑦在电镀完成后,必然会有多余的导电材料附着于晶圆表面,需要采用化学机械抛光(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,CMP)工艺去除覆盖层;
◆
⑧为了使TSV达到互连结构的作用,还需要对晶圆进行背面减薄,并采用湿法或干法的工艺将导电材料外露,以便后续结构或器件的连接。在TSV制造完成后,还需要采用电镀等方法在转接板上制作RDL以实现互连。通过以上工艺过程可以看出,TSV的制作流程复杂、工艺成本非常高。
(2)去TSV转接板
为了降低成本、提高电性能、进一步减小封装外形,产业界在近几年掀起了去TSV(TSV-less)的风潮。所谓去TSV转接板,即消除TSV,仅保留Si基板的RDL层以实现互连,这项技术可以帮助转接板减低厚度和工艺成本。
2014年,Xilinx公司与SPIL公司共同研发了一种采用了去TSV转接板的FPGA芯片,这种去TSV基板技术被命名为无硅互连技术(Silicon Less Interconnect Technology,SLIT),下图(c)展示了这种新型的封装结构。可以看出,TSV被消除,转接板仅保留了顶部的四层RDL用以实现FPGA芯片的横向通信,转接板厚度大大减低。
SLIT技术中的去TSV转接板基本制造流程如下
◆
①在裸硅片上通过电镀的方法制造多层RDL;
◆
②将FC芯片对准到晶圆,采用回流焊或者热压键合的方法完成FC键合;
◆
③滴涂底填胶并固化;
◆
④采用EMC对晶圆进行一体成型;
◆
⑤对重构晶圆的表面进行减薄,露出FC芯片背面;
◆
⑥在重构晶圆的表面粘贴加固晶圆,然后对重构晶圆的背面进行减薄;
◆
⑦减薄至最外一层RDL后,采用钝化、光刻、掩模、蚀刻、溅射等一系列工艺构建UBM的粘接层和阻挡层;
◆
⑧电镀Cu润湿层和焊料,回流后形成C4凸点。
2016年,ASE公司提出使用FOWLP技术制造芯片的RDL,如下图(d)所示。扇出封装中FC芯片底部含RDL的转接板亦是一种去TSV转接板,这种方法也被称为扇出晶圆级基板上芯片(Fan Out Wafer-Level Chip-on-Substrate,FOCoS)技术。
*免责声明: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,不代表鑫尚宁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,内容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!
咨询热线
0755-29491013